Kaiyun品牌(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Kaiyun品牌官方网站 - 专注家具装饰材料研发生产,覆盖全国及全球30余国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

作者:张圣隆 | 发布时间:2025-08-11

  毗邻人流如织的Gate M西岸梦中心,不远处便是油罐艺术中心、西岸美术馆等艺术地标,紧靠着百米之内同样由SHL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设计的穹顶艺术中心,今年4月底正式全面开放的上海西岸大剧院,又为热闹非凡的西岸滨水生活图景增加了一处文化地标。作为黄浦江畔最年轻的剧场,西岸大剧院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的全新场所,更是一个开放的“滨水会客厅”。

  此前,在西岸大剧院即将落成之际,我们就曾对话SHL建筑事务所。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场,从宏大的建造叙事到融入都市人的生活日常,西岸的十年蜕变,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的实验。当夜幕降临,穹顶艺术中心的灯光透过百年钢架洒向江面,西岸大剧院的帷幕在江风中徐徐拉开——这一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一曲由历史、自然与人文共同谱写的城市乐章。

  “百米双剧场”的设计灵感,源自对历史与未来的双重致敬。新建的西岸大剧院建筑立面凹凸不平的水平线条来诠释“水岸涟漪”的概念,与黄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呼应,同时也与改造自水泥厂预均化库的穹顶艺术中心构成了“一旧一新、一圆一曲”的对话。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

  西岸大剧院建筑内部同样延续了这种蜿蜒而流动的线条,大堂以大片玻璃幕墙为基础,引入自然光线与江景视野,内部选用大地色系装饰,并在吊顶处运用镜面不锈钢,营造出“室内水面荡漾”的通透氛围。

  西岸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拥有一个1673座的大剧场和一个208座的小剧场,同时满足大型音乐剧与实验戏剧的多元需求。对标世界级的演艺中心,大剧院提供了卓越的声学以及观演体验,还通过室外的大型公共广场来强调其公共属性。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2)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3)

  剧院整体布局呈“T”字形,北向滨江,南向公共广场,将剧场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无缝衔接,因此,西岸大剧院不仅仅是为了表演而打造,即使不来看剧,人们也可以穿过一楼大堂,或是走上剧院三楼的“在水长廊”观景阳台眺望黄浦江对岸广阔的天际线,甚至剧院的屋顶也被设计成环绕式的屋顶花园,同样是领略西岸滨水景观的最佳位置之一。同时,剧院也是一个宠物友好的公共空间,室外设置宠物休息区,并提供宠物友好设施。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4)

  回溯起备受瞩目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SHL建筑事务所副董事、项目总监陈超感慨道,在众多设计难点之中,SHL 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思考如何处理这对“百米双剧场”的彼此关系。

  坐落于上海西岸文化走廊,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置身在承上启下的有趣方位,往北是大家已然熟悉的众多西岸艺术馆,往南则以剧院、现场演出等观演活动为主。2023年9月,外形极具辨识度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以“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式的举办地正式亮相。与2025年春天与我们见面的西岸大剧院一样,两者均由SHL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5)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预均化库,历史上曾一度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水泥厂。上世纪20年代,此处生产的象牌水泥还被用于建造海关大楼、国际饭店等上海外滩建筑群。如今,老厂房改造后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成为了能够容纳2500名观众的盛事舞台,用于举办艺术展览、音乐演出、体育赛事与其他各类活动。而隔壁紧邻的西岸大剧院则由上海大剧院运营,这座从零伊始设计的全新建筑将对标世界级的滨水艺术中心。

  Kaiyun对新客户有什么特别支持?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6)

  “提起西岸的建筑群,人们毫无疑问会想到由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的一系列建筑作品,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把西岸和国内的其他网红建筑集群进行类比。”但在陈超的眼中,这条11.4公里水岸线更大的特色是在于通过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吸引着公众一次又一次回到这里,而建筑更多是作为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的策源和发生的空间。“这非常不同于那些一次性打卡的网红建筑集群,也体现了西岸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不同产业生态互相支撑的特色。因此,对我们而言,设计西岸的建筑,需要特别关注建筑形式和空间如何支撑内容的发生,并给未来的使用预留充分的可能性。”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7)

  知名舞蹈艺术家沈伟的浸入式艺术作品《融》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上演 ©SHL ©TianFangfa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8)

  作为一所扎根于北欧文化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可持续性”的理念一直以来都深入在 SHL世界各地的设计中。以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为例,原始穹顶钢架和原料输送天桥均被悉数原样保留。顶部穹顶钢架同时被恢复至其曾经的鲜橙色,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也延续了这座工业遗迹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此外,材质选用上也强调了低碳回收。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立面使用了 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其中包含了由废弃啤酒瓶等各色废玻璃混合成的骨料,而立面上的绿色玻璃装饰板也是由废旧玻璃压制而成的特殊材料。新旧碰撞间,SHL用“可持续”笔触,书写了工业遗迹的重生。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9)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0)

  身为建筑设计师,亦是一名上海人,陈超以构建者与亲历者的双重姿态参与了十年来西岸滨水生活的重新构筑与演化过程。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西岸滨江作为工业生产的据点,归属于一种宏大的经济叙事,远离着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点滴。自从2014年 SHL 团队接下这两个项目—— 一座工业遗址改造,一座全新建筑设计,对新与旧的关系探索贯穿了十年来的整体设计脉络。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1)

  陈超表示,“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各自特点以及几轮方案研究后,我们最终确立的设计方向是把它们看作一对互补的建筑组合。”互补的设计基调最终体现在了双剧场的各处细节。从建筑外观而言,以黄浦江水波纹为灵感来源的西岸大剧院由柔美内凹曲线构成,与穹顶艺术中心的正圆外观形成了阴阳互补。而视觉效果上,两者也呈现了一种虚实对比。穹顶艺术中心的屋面以半透明材质为主,阳光能穿透进入室内中庭;西岸大剧院的外立面则诉诸江水纹理风格的实墙立面。他总结道,“我们最终以这样既有对比,又相辅相成的设计语言实现了这两个建筑的有机融合,也诠释了‘百米双剧场’的新颖模式。”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2)

  从另一种历史维度而言,SHL可谓见证了西岸滨水生活的种种时代变化。最早在2013年,SHL便与西岸结缘,设计了当年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云展馆”艺术装置。

  这座小型空间在过去十年的变化给陈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云展馆最初是一个临时性艺术装置,因为大家的喜爱,西岸决定将它变成一个永久性建筑。现在大家看到的7-11便利店是3.0版本,根据滨江便利店的新功能,呈现出更开放、更具有亲和力的面貌,它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便利店天花板’。这个小建筑在十年中的不断变身对我们而言是一个独特的经历,也非常直观地记录了西岸从艺术实验阵地起步,到如今市民生活岸线的发展历程。”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3)

  如今,已经落成的西岸大剧院,成为了西岸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象增添一处“新容器”。目前,西岸南段的规划已经确定将建设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中央公园组团等具有鲜明自然与生态特色的功能板块,这让陈超不禁回想起自己曾在“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所看到那场展览——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建筑师和生态相关机构等在水岸沿线的室内外空间创作和展出了多组作品。“漫步于展区内,我仿佛又穿越回了十年前北段西岸双年展时的场景和氛围。这或许也预示了西岸未来的发展,是对2023年 SUSAS主题‘共栖’的呼应。未来的西岸以雄厚的文化艺术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特色,将创造出怎样的城市生活体验,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期待的。”

都市潮力 一座剧场连接江景艺术与生活在此共栖(图14)

  Q:SHL在全球各地都拥有非常多优秀的项目,同样是滨水公共空间,与激活海滨的丹麦皇家图书馆扩建工程、京杭大运河旁的北京表演艺术中心等相比,西岸的项目有何不同之处?

  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其实还有丹麦奥胡斯水边的 Dokk1媒体中心,美国波士顿的滨海码头改造等。西岸项目和它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独一无二的场地环境。首先,西岸承载了上海百年工业历史,尤其是上海水泥厂的历史记忆。虽然西岸大剧院与穹顶艺术中心,一个新建,一个改建,但都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如何回应并延续场地文脉。其次,我们的项目是西岸文化走廊的一部分,北侧承接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等一系列观展业态,南侧则连接GateM梦中心和西岸传媒港等商业和生活方式业态。不同于以往单体式的公共文化项目,我们需要关注和周边建筑及城市空间的联动,也需要在项目初期就与运营单位深入沟通,强化项目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灵活性。

  Q:作为上海人,你小时候对西岸的印象是怎样的?与以前相比,如今的西岸让你感触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坦率地说,2013年西岸建筑和当代艺术双年展之前,我对西岸没有任何印象。这可能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上海人对西岸的认知。当然大家都会比较熟悉周边的龙华、枫林等区域,但是西岸长期以来作为工业岸线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过去十年,这个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西岸不仅仅成为文化艺术领域人尽皆知的城市名片,也是市民群众日常休闲生活的热门目的地。某天傍晚,我离开西岸去龙耀路地铁站时,发现进站处的乘客排起了长队。这是在过去几年中从未见过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岸的发展成熟。

  我经常会因为西岸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到这里逛逛。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在西岸水上栈道漫步的体验,蜿蜒的栈道好像串联起了不同时代、不同系统的切片:既能看到自然形成的滩涂、礁石、芦苇,也会经过工业时代的护岸、码头、塔吊等遗存,远处则是日新月异的浦江两岸建筑群。在栈道上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历史与现代的交织,自然生态和人工系统的相遇,这是西岸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圣隆

Kaiyun品牌产品研发总监,拥有超过15年家具装饰材料领域的研究和设计经验。专注于家居装饰材料的创新,致力于将Kaiyun的高品质产品带给全球用户。张圣隆先生在生产工艺优化、材料研发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经验,为企业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和行业荣誉。